新闻
学院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财税动态2024年第7期

发布时间:2024-08-16 浏览次数:


22066


2024年第7期(总第7期)

37000c威尼斯


刊首语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和保障性作用,将财税体制、财税制度、财税管理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反映国内外财税理论与实践最新成果与经验,促进财税理论研究交流,为财税实践提供工作借鉴,37000c威尼斯组织全院师生编写《财税动态》,每月一期,具体包括财税热点、学术观点、国际财税等栏目。

本期导读


财税热点

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论财税改革

2、财政支持推动高质量发展

3、财政部于7月在香港发行90亿元人民币国债

4、纳税人缴费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办理跨区域税费业务

5、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对美加征关税商品第十五次排除延期清单

6、中央财政提高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比例至1.5个百分点


学术观点

1、中国央地财政关系的演进:一个理论框架

2、税收竞争、资本流动与收入不平等

3、转移支付的福利效应:基于空间一般均衡框架

4、高水平开放下的税收治理:进口竞争与企业避税

5、无现金化会增加税收收入吗?来自印度非货币化实验的证据

6、口耳相传:税收现场执法实验对企业的直接和网络影响

7、企业组织形式转变的代价高吗?收入转移和企业进入对税收的反应


国际财税

1、新加坡发布全球最低税法律草案

2、英国公布2022/23税收缺口

3、部分经济体财税动态


专家观点

1、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基固本

2、消费税征收后移利于调动地方促消费积极性

3、财税体制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4、融资平台债务增长的新机理

中财财税

1、ESG表现、财务特征与股票系统性风险

2、环境管理集权化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财税热点


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论财税改革

7月15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预算制度,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强化对预算编制和财政政策的宏观指导。加强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强化事前功能评估。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统一预算分配权,提高预算管理统一性、规范性,完善预算公开和监督制度。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文献来源:新华社北京2024年7月21日电)


2、财政支持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4年7月31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综合司司长林泽昌、预算司司长王建凡、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财政支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王东伟副部长介绍了四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我们加强和改进财政宏观调控,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运用赤字、专项债券、财政补助、贴息、税收等多种政策工具,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第三,我们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努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活力。第四,我们坚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文献来源:财政部网站,

https://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2407/t20240703_3938595.htm

2024年7月31日)


3、财政部于7月在香港发行90亿元人民币国债

财政部通过金管局的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增发人民币国债,发行规模合计90亿元人民币,分3个年期。此次发行的是总值人民币30亿元的增发2026国债、总值人民币30亿元的增发2027国债和总值人民币30亿元的增发2029国债。这批国债将于7月10日进行投标,7月12日交收。发行后,增发的国债将与原本的2026、2027及2029国债分别各自合并构成单一系列,国债年利率分别为2.2%、2.28%和2.39%。财政部2024年将在香港特区分六期发行550亿元人民币国债,其中首两期国债已于3月和6月发行,规模分别为120亿元和110亿元。

(文献来源:财政部网站,

https://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2407/t20240703_3938595.htm

2024年7月3日)


4、纳税人缴费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办理跨区域税费业务

自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来,国家税务总局认真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对推进异地事项跨域办的部署要求,聚焦纳税人缴费人“就近办、异地办”需求,依托征纳互动跨区域协同能力和服务运营体系,将实体窗口服务从线下平移到线上,构建了“远程虚拟窗口”。通过这一服务举措,纳税人缴费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办理跨区域税费业务。数据显示,“远程虚拟窗口”自3月底京津冀地区试点、5月底实现全面扩围以来,全国税务部门已办理10.1万笔跨区域税费业务。

(文献来源:国家税务总局网站,

https://www.chinatax.gov.cn/chinatax/n810219/n810724/c5232944/content.html

2024年7月17日)


5、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对美加征关税商品第十五次排除延期清单

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对美加征关税商品第十五次排除延期清单,对《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美加征关税商品第十三次排除延期清单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23年第11号)中的相关商品,延长排除期限,自2024年8月1日至2025年2月28日,继续不加征我为反制美301措施所加征的关税。

(文献来源:财政部网站,

https://gss.mof.gov.cn/gzdt/zhengcejiedu/202407/t20240722_3939967.htm

2024年7月23日)


6、中央财政提高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比例至1.5个百分点

前期,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的通知》(财金〔2024〕54号,简称《通知》),中央财政对符合再贷款报销条件的银行贷款给予一定贴息支持,支持经营主体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明确对符合《通知》条件经营主体的银行贷款本金,中央财政贴息从每年1个百分点提高到每年1.5个百分点,贴息期限2年,贴息总规模200亿元,加力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经营主体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促进形成有效投资和消费。

(文献来源:财政部网站,

https://jrs.mof.gov.cn/gongzuodongtai/202407/t20240726_3940533.htm

2024年7月30日)



学术观点


1、中国央地财政关系的演进:一个理论框架

该文将多级政府和多目标决策纳入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推导出政府间财政关系演进的三个理论命题:政府间财政关系主要取决于中央政府激励、平衡和控制三大目标的平衡;政府间财政关系受地方政府行动产出弹性、成本系数、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等客观条件制约;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性发挥受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影响,同时也与政府目标、政府行动产出弹性和成本有关。研究认为,中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通过不断调整以匹配政府多种目标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调动各级政府积极性推动彼时彼地的现代化建设。尽管中央政府通过下放财权和事权来激发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积极性,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带来区域不均衡和中央财政控制力削弱等问题,从而推动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持续改革。

(文献来源:吕冰洋,胡深.中国央地财政关系的演进:一个理论框架[J].经济研究,2024,59(06):69-87.)


2、税收竞争、资本流动与收入不平等

随着中国经济由快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战略目标。本文从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角度,构建了一个包含代表性家庭、代表性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静态一般均衡模型,系统诠释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税竞争对地区间居民收入不平等具有显著的逆公平分配效应,而且主要是通过资本不平等这一传导机制予以实现。分税种检验发现:税收竞争的逆向分配作用主要体现为企业所得税竞争和个人所得税竞争。此外,经济基础和市场环境差异导致税收竞争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异质性,即欠发达地区和市场环境一般的地区税收竞争的激励机制更强,税收竞争对地区间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更加明显。

(文献来源:储德银,纪凡,刘俸奇.税收竞争、资本流动与收入不平等[J].经济研究,2024,59(06):88-106.)


3、转移支付的福利效应:基于空间一般均衡框架

理论机制表明,在地区间存在劳动力流动和产品贸易的条件下,转移支付面临总产出增长和地区间人均公共服务差距缩小的权衡。进一步的政策模拟显示,给定中央政府的目标函数为地区间人均公共服务差距最小化,则当前的转移支付规模仍远低于理论最优点;而给定中央政府的目标函数为社会福利最大化,则当前的转移支付规模略高于理论最优点。此外,削弱欠发达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的 GDP 偏好有助于转移支付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最后,降低地区间人口迁移成本和产品贸易成本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该文的研究结论为区域协调发展目标下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和量化证据。

(文献来源:张莉, 黄伟. 转移支付的福利效应:基于空间一般均衡框架[J]. 财贸经济, 1-18.)


4、高水平开放下的税收治理:进口竞争与企业避税

基于 2000-2020 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该文研究发现:日渐激烈的进口竞争会显著加剧企业避税程度,原因在于进口竞争挤出本土企业利润,凸显落后企业的竞争劣势,迫使其通过避税进行代偿或维持生存。进口竞争加剧下的企业避税并非偶然性的短期现象,主要源自避税资本市场溢价效应的强化性反馈。当进口竞争持续加剧时,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与减税降费有助于提升企业纳税遵从,但后者发挥的是输血而非造血功能,因此建议政府稳步推进金税四期工程,加强税收治理,有针对性、审慎推进减税降费政策,并持续性强化小企业政策扶持融资保障,提高纳税遵从。

(文献来源:赵春明, 钟晓欢, 班元浩. 高水平开放下的税收治理:进口竞争与企业避税[J]. 世界经济, 2024, (06): 36-64.)


5、无现金化会增加税收收入吗?来自印度非货币化实验的证据

该文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印度2016年实施的非货币化政策对税收遵从的影响。文章采用了双重差分法(DID),通过比较非货币化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受到非货币化冲击程度的差异,来识别政策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非货币化政策显著增加了企业向税务机关报告的销售额和纳税额。具体数据表明,非货币化冲击每增加一个标准差,企业报告的销售额大约增加1.5%,均值影响为2.4%。同时,企业报税为正数的概率也有所提高,相当于冲击均值下的0.6个百分点。此外,电子支付方式的使用大幅增加,这可能增强了税务机关观察税负和强制纳税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非货币化政策通过促进电子支付方式的普及,提高了税收遵从度。电子交易的增加为税务机关提供了更多的记录和信息,有助于评估企业的纳税义务,从而加大了税收合规的执行力度。

(文献来源:Das Satadru, et al. Does going cashless make you tax-rich? Evidence from India’s demonetization experiment.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23.)


6、口耳相传:税收现场执法实验对企业的直接和网络影响

该文是关于美国国税局(IRS)进行的一项税收执法实验的研究报告,旨在探讨税收执法措施对企业的直接影响以及通过纳税申报员产生的间接网络效应实验选取了2014年至2015年间申报Form 941的企业,重点关注联邦工资税和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研究发现,实地面访对企业的税款缴纳产生了显著且持久的正面影响,该影响不仅直接影响了被访问的企业,还通过纳税申报员传播到了其他企业。具体来说,面访使得企业税款缴纳的概率提高了,且这种效果至少持续了四个季度。相比之下,发送信件的影响较小,且只持续了一个季度,没有产生显著的网络效应。从成本收益角度分析,面访的成本虽然高于发送信件,但其带来的直接和网络效应使得边际收益更高,为税务机关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分配稽查资源提供了重要参考。

(文献来源:William C. Boning, John Guyton, Ronald Hodge, Joel Slemrod. Heard it through the grapevine: The direct and network effects of a tax enforcement field experiment on firm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20)


7、企业组织形式转变的代价高吗?收入转移和企业进入对税收的反应

该文利用英国的行政管理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企业组织形式转变的指标和应用双重差分法,深入分析了税收差异对企业进入和收入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税收激励对企业组织形式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在税率差异每增加10%,新企业主的数量增加1.7%,个体经营者转为公司的概率提高2.3%。尽管成立公司可以节省大量税款,但并非所有企业都选择成立公司,这表明通过转变组织形式转移收入并非主要避税渠道。此外,个体经营者对当前税率的反应远大于对未来税率的预期反应,这可能与个人对政府政策的不信任、对未来税率关注度不足或财务限制有关。

(文献来源:Alisa Tazhitdinova. Are changes of organizational form costly? Income shifting and business entry responses to taxe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20.)


国际财税


1、新加坡发布全球最低税法律草案

2024年6月10日,新加坡财政部发布了《跨国企业(最低税)法律草案》和《2025年跨国企业(最低税)条例草案》,目的是为了确保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承担与其经济活动相匹配的税收责任。

草案主要内容是纳入了收入纳入规则(Income Inclusion Rule)和国内补足税(Domestic Top-up Tax)。从2025年1月1日起,新加坡政府将就收入纳入规则和国内补足税向大型跨国企业征税。收入纳入规则将对母公司在新加坡的跨国企业(MNE)集团的海外利润征收15%的最低有效税率,确保在新加坡的跨国集团若在其他国家实际税率低于15%时,不足15%的部分将被纳入新加坡税收范畴;国内补足税则确保大型跨国企业在新加坡的实际税率低于15%时,补足税将上缴给新加坡,而不是其他实施收入纳入规则的国家,以避免新加坡税收外流。

作为BEPS 2.0框架下支柱二的组成部分,收入纳入规则和国内补足税有助于防止跨国企业通过转移利润至低税率国家或地区来逃避税收,从而维护了税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最低税率的实施或将促使跨国企业(MNE)集团重新评估投资计划和战略。新加坡政府也将持续加强和更新投资促进工具包,如企业所得税(CIT)退税等,并增加财政支出,以支持新的投资、研究和创新活动,从而保持新加坡的经济核心竞争力。

(文献来源:荷兰财政文献局(IBFD)数据库,原文链接如下:https://research-ibfd-org-443.webvpn.cufe.edu.cn/#/doc?url=/data/tns/docs/html/tns_2024-06-24_sg_1.html)


2、英国公布2022/23税收缺口

2024年6月24日,英国税务海关总署(HMRC)公布了2022/23年度的“税收缺口”数据,缺口高达 398 亿英镑,创历史新高。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1)小企业成为主要的漏税源

小企业对税收缺口的贡献率为 60%,高于上一年的 56%,公司破产和无力支付导致的不缴税损失额也大幅上升。相比于小企业,大企业和富裕个人2022/23年度因避税而损失的税收仅为18亿英镑,贡献率占4%。结合实际来看,英国税务海关总署近年打击企业税收不合规行为并未取得显著成效,原因可能在于小企业数量庞大和税收制度极其复杂。

(2)未采取谨慎措施造成税收损失

2022/23年度因“未采取合理谨慎措施”造成的税收损失为 120 亿英镑,因纳税人失误造成的税收损失为 58 亿英镑,高于去年的118亿英镑和60亿英镑。该数据也能够证明英国税制的复杂性。

(3)税种间税收损失差距明显

从税种上看,税收缺口最大的组成部分是公司税,占缺口的34%,所得税、国民收入税和资本利得税占34%,增值税占20%。其中,公司税的税收缺口自新冠疫情以来一直在不断恶化,目前达到137亿英镑,而2018-2019年仅为56亿英镑。

(文献来源:英国税务海关总署网站,原文链接:https://www.step.org/industry-news/tax-gap-dominated-small-business-non-compliance-says-hmrc)


3、部分经济体财税动态

(1)巴西。6月4日,巴西政府向议会递交了改革商品及服务税(IBS)征管的法案,改革的最大亮点是成立IBS管理委员会,将负责征收IBS和分配税收收入,制定适用税率的计算方法,以及解决行政争议并与巴西联邦税务局(RFB)合作。

(2)美国。6月12日,美国财政部宣布,由于《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IRA)提供了可转让的清洁能源汽车税收抵免,自2024年1月1日以来购买清洁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可在车辆的整个使用寿命内节省总计高达32亿美元的燃料和维护成本。

(3)加拿大。6月20日,《2023年秋季经济声明实施法案》(C-59号法案)获得御准,主要财税政策包括3%的数字服务税(DST)、碳捕获等清洁技术投资税收抵免、BEPS行动计划中的利息扣除限制规则和反混合错配规则。

(4)挪威。6月20日,OECD在发布的《OECD经济调查:挪威(2024)》报告中建议挪威将所有收入群体的个人所得税税率降低5%,并提高财富税的基本免税额。此举将减轻挪威因石油收入下降和人口老龄化而面临的未来公共财政压力。

(5)日本。6月21日,日本政府根据议会2024年3月28日通过的“税法修正案”,公布了关于知识产权收入优惠税制“创新盒”的政府法规。“创新盒”税制适用于企业向非关联方许可或在国内销售“合格知识产权”而获得的收入,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可以扣除相当于“合格知识产权收入”中国内自主开发部分的30%。

(文献来源:阿里研究院“全球数字经济财税金融动态”。)



专家观点


1、37000c威尼斯党委副书记、校长马海涛教授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基固本。首先,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健全财政资源统筹机制,提升财政保障能力。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加强预算控制约束和风险防控,增强财政可持续能力。其次,完善税制结构,优化现代税收制度。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直接税和间接税体系。健全地方税体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最后,理顺中央与地方权责关系,健全现代财政体制。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明确央地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优化央地收入和财权划分。合理控制地方债务规模,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设计,充分发挥转移支付绩效评价作用。

(文献来源:《中国财经报》7月23日)


2、37000c威尼斯财税学院院长樊勇教授提出,消费税征收后移利于调动地方促消费积极性。将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逐步下放到地方,之前在国务院和全国人大的相关文件中均提出过,但这项改革在政策设计和实际操作中面临一定难度,如确定哪些下划税目及先后顺序、对应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如何调整、按消费地原则征税能否有效实施、改变征收环节所带的复杂性和难度如何应对等。按照这一改革方向,总体而言,消费应税商品越多的地区,对应地方政府得到的消费税收入相对就越高,这有利于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刺激当地消费的积极性,但也会带来区域间的税收竞争和税收管辖问题。表面上看,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后,不在商品生产环节征税,仅在商品消费环节征税,实现消费越多的地方或城市实现消费税收入就越多,而与商品生产地因素无关。

(文献来源:《南方都市报APPP2024年7月29日》)


3、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杨志勇研究员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认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从预算制度改革、税收制度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改革三个方面部署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任务,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之间的延续性关系。财税体制改革属于需要解决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财税改革为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提供体制性支持。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一致性离不开财税改革的强有力支撑。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正常的财政运行。直面矛盾和问题,深入研究、深化认识、找准症结,才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文献来源:《中国财政》公众号2024年7月29日)


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毛捷教授提出融资平台债务增长的新机理。毛教授着眼于融资平台之间复杂的担保关系,利用网络分析方法验证了融资平台债务得以持续增长的一个新机理:融资平台之间通过签订担保合同,建立了以网络形态呈现的复杂担保关系(即担保网络),显著刺激了融资平台债务的增长。上述新机理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并呈现出丰富的异质性。新机理的作用机制是:融资平台之间建立的担保网络不仅通过社会网络中常见的信息共享、风险约束和声誉激励三类机制作用于债务增长,还会借助隐性担保这个特殊渠道发挥作用,表明融资平台之间的担保网络在推动债务增长时既体现了市场规则,又潜藏风险。

(文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公众号7月5日)





中财财税


1、孙会霞等在《系统科学与数学》2024年第8期发表《ESG表现、财务特征与股票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估计一直是金融领域关注的核心问题,对其的准确测度关乎着金融市场中的投资决策、资产定价、风险管理与控制等各个方面。大量证据指出ESG表现良好的企业面临更低的崩盘风险和利益相关者风险,从而稀释系统性风险。然而,相较于基本面类的财务指标,ESG作为一种非财务指标,其对股票系统性风险影响的作用机制、动态时变性和异质性特点尚未得出一致结论。据此,文章选取A股市场2009年1月至2023年11月的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基于条件CAPM模型,将系统性风险β动态刻画成关于ESG表现(非财务特征)和公司基本面特征(财务特征)的线性函数,然后采用MCMC贝叶斯估计方法得到时变β的估计量用于结果分析。


2、张明昂等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上发表《Central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on and air pollu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分权是世界范围内主流的政治安排,因为在这一体系下,拥有更多信息的地方政府拥有解决当地问题的自主权。尽管有研究表明,在分散的环境监管体系中可以实现更高的环境标准,但更近的研究发现存在效率损失的证据。本文以中国为例,实证研究了环境管理集权化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中国在2016年启动了一项改革,授权上级环保部门通过人事控制垂直管理下级环保部门。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改革显著减少了空气污染。这一效果在污染不太可能受到其他省份溢出影响、地方政府最初对环境保护关注较少以及经济重要性较低的地方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改革通过加强地方环保官员的减排激励、加大地方环境检查力度以及促进污染企业的环保合规性来减少污染。




审核:温来成、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