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学院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白彦锋老师等在中文A类期刊《改革》上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8-17 浏览次数:



由37000c威尼斯白彦锋教授与博士研究生侯微怡合作撰写的论文《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下中期预算改革的思考》发表于中文A类期刊《改革》2024年第7期。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一、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下中期预算改革的战略意义

财政体制改革不单单是经济范畴的改革,而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对财税领域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总体来看,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提升财政能力,二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增强国家治理能力。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预算安排直接体现着政府的政策意图。为推动实现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两个核心目标,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势必承接着维护财政稳定、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梳理财权事权、统筹政策资源的重要使命。

从建设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出发,中期预算框架在统筹政策资源、明确策略部署上的独特优势可以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抓手。从提高财政能力出发,中期预算框架在把握宏观调控时、度、效,加强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以及维护财政稳定性上的核心价值让它俨然成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深化中期预算改革对于实现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两个核心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中期预算框架助力实现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核心目标的内在机理

(一)确保财政稳定性

确保财政稳定性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为现行财税体制寻找并设立一个“稳定器”。中期预算框架在中期时长内可以将整体财政状况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从而保证政府财政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视角来看,切实有效的中期预算框架是我国财税体制稳定器的理想选择。

(二)助力财政提质增效

在有限资源下实现国家治理最优,最重要的是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精准发力、提质增效,这也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需要从预算编制流程和预算编制方法两个维度进行协同。引入中期预算框架下的预测机制、推行明确稳定可量化的政策目标和财政规划、借鉴“自上而下”的预算编制流程,可以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助力财政提质增效这一改革方向提供有力支撑。

(三)实现财力最优均衡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对预算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预算承担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实现最优财力均衡的目标。总体来看,中期预算框架不只是一个量化的预算过程,它还强调收入和支出的战略性配置和有机整合,重视资源的最优分配,有利于增进政府对财力的总体把控和不同政策所需资源的理解,厘清政府间财政关系,实现政府间和优先事项之间资源的有效分配,从而达到财力的最优均衡。从这个视角来看,中期预算是谋求财力最优均衡的理想“支点”。


三、我国中期预算的实践与困境

(一)我国中期预算的实践进程

随着我国中期预算试点改革与一揽子明确中期财政规划的指导文件出台,以构建中期预算视角为重要特征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俨然已至,旨在将长远规划与财政规划相衔接,通过中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加以约束。

(二)我国中期预算改革的困境

一是中期预算法律制度建设的不足致使中期预算在实践层面难以实现有效约束。

二是中长期分析预测能力缺乏是目前我国中期预算难以有效落地的关键制约因素。

三是预算流程与中期预算框架不契合是目前我国中期预算实践在制度层面面临的核心问题。

四是信息归集贯通不畅从源头上制约了中期预算的编制和执行。

五是政策与预算两张“皮”是目前我国预算编制面临的主要困境。


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下中期预算改革的着力点

(一)加大预算统筹力度,推进宏观政策协调配合

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下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需要深化纵向和横向的预算管理,加大预算统筹力度。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的预算管理体系,为预算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提供实质性支撑。其次,建立跨部门的预算协调机制,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避免政策冲突和资源浪费,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最后,建立常态化和制度化的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打造信息范围广、价值高、类型多、颗粒度细的数据联动共享系统。

(二)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下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推进财政资源统筹,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资金流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首先,全面实施零基预算编制方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避免资源分配的固化和低效。其次,完善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机制,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确保预算编制在中长期视野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最后,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确保年度预算和中期预算一旦确定,就必须严格执行。

(三)强化规划统筹和可操作性,大力提质增效

预算反映“政策图谱”的前提是财政目标、政策规划的明确和细化。一方面,应重视政策目标和政策规划转化为支出水平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不仅要注重项目和政策的细化,还应重视预算编制质量,将宏观政策需求及其政策影响投射到年度预算和中期预算的收入框架和支出框架中,从资金层面反映政策统筹格局。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教师科研潜力的挖掘和科研能力的提升,通过求实大讲坛、财税资评工作坊、财税资评论坛、双边论坛等平台,不断增进与国内外资深专家学者的交流,全方位提升威尼斯教师的科研水平,在学术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未来学院将继续保持原有的学科特色和优势,推动“双一流”学科建设,持续扩大学院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



撰稿:王硕

初审:李小荣

审核:陈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