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数字经济的共同富裕效应:方法与证据
基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共同富裕概念,该文构建共同富裕指数,并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和城市层面数据,解析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有显著的增长效应,其作用机制是促进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而非延长工作时间;静态上,数字经济是收入不均等的重要来源,对不同收入水平群体之间、城乡群体之间、不同教育水平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的贡献为正;动态上,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其不均等效应逐渐减弱,即分配效应有所增强,同时增长效应持续显著。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文献来源:万广华,宋婕,左丛民,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数字经济的共同富裕效应:方法与证据[J].经济研究,2024,59(06):29-48.)
2、制度性交易成本影响税收优惠落地吗?——基于税收遵从的视角
在中国制度背景下,税收征管中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降低对税收优惠的实施是否会产生显著影响,是税制体系设计中的重要问题。该文以2008年后中国推行的税收优惠备案制改革为背景,考察了该改革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落地的影响。研究分析了2008年至2015年全国税收调查微观数据,发现备案制改革显著提升了小微企业对所得税税收优惠的响应程度,尤其是对于税收遵从度较高的企业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机制研究揭示了税收遵从程度对税收优惠落地的干扰和影响机制,指出税收优惠申领增加了企业逃税行为成本,但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企业对税收优惠的响应程度也随之提高。
(文献来源:田彬彬,林超,冯晨,等.制度性交易成本影响税收优惠落地吗?——基于税收遵从的视角[J].管理世界,2024,40(08):81-101.)
3、组合式财税政策何以有效推动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该文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面临的“用不起”、“不敢用”和“用不好”三大困境,探讨了如何通过财税政策组合拳来有效推动其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实证深入分析了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和政府采购等单一及组合式财税政策对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该文构建启发式模型,展示不同财税政策对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路径。基于中关村科技园微观企业数据库的实证结果显示,多种财税政策构成的“减税—补贴”、“减税—采购”、“补贴—采购”及“减税—补贴—采购”等组合式财税政策,对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产生了显著的协同效应。其中“先供给侧减税/补贴、后需求侧采购”的政策组合推动作用最为显著。此外,这些政策组合的协同效应受政策实施次序和企业异质性影响,不同组合和次序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存在差异。该文表示,政府应打好财税政策组合拳,通过多种财税政策的协同作用,有效推动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文献来源:詹新宇,于明哲.组合式财税政策何以有效推动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J].管理世界,2024,40(08):191-208.)
4、大数据治税、供需协调成本与企业供应链多元化——基于税收大数据平台运行的证据
数字经济发展迅猛,税务部门通过大数据手段,深度挖掘税收数据价值,不仅推动了税收治理的现代化,还为经济循环的畅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法和2010-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系统研究了税收大数据平台对企业供应链管理成本的具体效应,特别是其在降低供需协调成本和促进供应链多元化方面的作用。该文构造了企业供需协调成本的度量指标,即“牛鞭效应”,以衡量企业供应链上供求匹配的精准度,并通过实证发现税收大数据平台的运行显著降低了企业的供需协调成本。机制分析表明,这一效应通过直接降低企业供需不确定性和间接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两种方式实现。即税收大数据平台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市场需求预测,同时推动企业加快数字化进程,提升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和反应速度,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此外,在市场竞争能力弱、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中,税收大数据平台降低供需协调成本的效应更为显著。
(文献来源:汪冲,杨志伟,邸洁.大数据治税、供需协调成本与企业供应链多元化——基于税收大数据平台运行的证据[J].财政研究,2024,(05):23-39.)
5、工薪税的税收归宿:来自失业保险的证据
该文研究了工薪税的影响,特别是针对美国各州失业保险(UI)税增加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工薪税普遍用于资助社会保险项目,通常假设其成本完全由工人承担,对就业的影响较小。然而,在存在不完全竞争或工资下降刚性的情况下,这一假设可能并不成立。为此,本文分析了2010年和2011年间美国多个州失业保险税(UI tax)增加的准随机性,利用跨州和州内差异进行研究。通过三重差分设计,本文比较了那些因历史裁员而面临高额税收增加的企业与受影响较小的企业,剖析了失业保险税增加对就业增长和工人工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失业保险税增加对就业增长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年轻工人和低收入工人,同时发现工资传导效应有限,即雇主并没有通过降低工资来应对税负的增加。这表明,失业保险税增加可能在经济衰退后的复苏阶段对就业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本研究为美国工薪税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强调了税收增加对特别是资金紧张企业的非对称性影响,并为未来的税收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
(文献来源:Guo A. Payroll tax incidence: Evidence from unemployment insurance[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24, 239: 105209.)
6、低技能移民流入的间接财政收益
低技能移民在美国普遍被认为是财政负担。经济学文献也支持这一观点(Storesletten,2000)。近期,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关于移民经济和财政影响的报告估计了移民对美国财政的影响,指出在大多数情境下低技能移民对公共财政有负面影响。该文挑战了这一观点,分析了迄今为止被忽视的间接财政效应,发现每位进入美国的低技能移民通过间接效应每年为公共财政增加约750美元。对于拥有高中学历的低技能移民,这一收益可能超过NAS报告中估算的直接财政成本。该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异质性劳动者的均衡模型,显示低技能移民通过改变工资结构影响本地居民的税收缴纳,进而产生间接财政效应。该文还考虑了本地劳动供给的调整如何缓解最初的工资冲击,并进一步估算了这一背景下的间接财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间接财政效应显著降低了低技能移民对财政的负担,尤其是在考虑了劳动供给响应的情况下。本文的发现为低技能移民的财政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表明低技能移民并非单纯的财政负担。
(文献来源:Colas M, Sachs D. The indirect fiscal benefits of low-skilled immigr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Economic Policy, 2024, 16(2): 515-550. )
7、公共图书馆投资的回报
既有研究表明,居住环境对儿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影响学业表现、长期教育水平和劳动市场结果。然而,尽管人们意识到居住地的重要性,关于哪些地方政策和制度有助于营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社区,仍有许多未知领域。该文重点分析了一种普遍存在但研究不足的地方制度:公共图书馆。2018年,美国拥有9,261个图书馆系统,花费120亿美元用于运营,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每年都会访问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儿童活动的参与度极高。尽管图书馆普及且资源丰富,但关于其影响的实证研究有限。该文通过详细的数据和方法,研究了公共图书馆的资本投资对图书馆运营、使用率和学生成绩的影响。利用动态差异中的差异模型,本文发现图书馆资本投资显著提高了儿童的图书借阅量和参与图书馆活动的次数,且这种效果至少持续10年。此外,资本投资还提高了儿童的阅读成绩,但对数学成绩无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图书馆在投入较少于学校设施的地区,效果更为显著。总的来说,该文的研究提供了首个准实验证据,证明公共图书馆的投资对儿童学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文献来源:Gilpin G, Karger E, Nencka P. The returns to public library investment[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Economic Policy, 2024, 16(2): 78-109. )